2025年7月9日,法治日报刊发《甘肃秦安检察公益诉讼助力守护“红色根脉” 》。

《法治日报》截图
近年来,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人民检察院依托红色文物保护及英烈权益维护公益诉讼协作机制(以下简称公益诉讼协作机制),为守护“红色根脉”提供“秦安方案”。
为有效解决线索发现难、部门衔接不畅等问题,秦安县检察院联合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建立健全公益诉讼协作机制,细化信息互通、线索移送、协作办案、联合巡查等工作职责,规范“线索受理(发现)—跨部门会商(移送)—分类处置—跟踪回访”工作流程,整合检察公益诉讼与行政执法职能,凝聚红色文物保护及英烈权益维护合力。
今年以来,该院依托公益诉讼协作机制,在辖区开展红色资源专项排查活动,建立翔实的红色文物“电子档案”,汇聚地址、保护现状等海量信息。同时,依据历史价值划分风险等级,对高风险点加强实时监控和月度巡查,及时发现并消除各类安全隐患。
“‘电子档案’不仅是数据库,更是改进检察工作的‘指南针’。”据秦安县检察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院建立大数据模型,对档案信息进行智能筛查和碰撞分析,进一步提高监督精准度。在红色资源专项排查过程中,检察干警发现分散在两个乡镇的几处烈士墓存在管理漏洞。秦安县检察院立即启动公益诉讼协作机制,组织开展联合检查,督促相关部门依法履职,切实维护英烈的尊严和合法权益。
在2024年的一次专项监督行动中,某烈士陵园的场景令人揪心:屋顶青瓦破损脱落,雨水肆意渗漏,墙体腐蚀严重,这并非孤例。检察干警在梳理案件时发现,以往工作多依赖事后发现和补救,具有滞后性。而红色文物一旦损毁便不可再生,事前预防远胜于事后救济。为此,秦安县检察院将监督关口前移,综合运用“电子档案”动态监测、走访烈士遗属、开展联合巡查和网络巡查等多种手段,力求在损害发生前或苗头初显时便精准介入、及时纠正。
烈士陵园保护案正是这一“预防性保护”理念的生动实践。检察干警在履行公益诉讼检察职责时发现问题,进行充分磋商,听取专业人员意见,不仅促成受损设施维修改造,更推动新建忠勇亭、英烈亭、缅怀纪念碑、红色记忆陈列厅等附属设施,让陵园整体面貌焕然一新,实现从“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从“文物本体保护”向“文物本体与周边环境一体保护”转变。
接下来,秦安县检察院将充分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与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加强沟通合作,进一步健全公益诉讼协作机制,做到“既应保尽保、又突出重点”,最大限度确保红色文物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和文化延续性,让红色文物展现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作者:张春强 牛文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