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源县进入夏季容易发生连续强对流天气,我们对照检察建议进行了严格整改,还组织员工开展了培训,现在每个人都能熟练操作防雷设备。”近日,渭源县检察院检察官蒲汉杰带领办案组成员对县域加油站“回头看”时,一位加油站负责人介绍。
“加油站是能源供给的‘心脏’,也是安全防范的重中之重。”今年3月蒲汉杰在梳理公益诉讼工作内容时,把目光聚焦在了一个看似不起眼却至关重要的领域——加油站的防雷安全。
该院运用“防雷检测公益诉讼”大数据监督模型,将税务部门的企业纳税信息、气象部门开展的防雷装置检测等数据放到一起“碰撞”,全面排查防雷装置的重大风险和隐患。很快,一张包含潜在风险点的“数字地图”清晰地呈现在检察官面前——有几家加油站,在数据层面,其防雷安全状况亮起了“黄灯”。
为了确认数据筛查碰撞的准确性,检察官带领办案组成员走进了名单上的几家加油站,重点查看了储油罐区、卸油口的防雷防静电接地装置是否完好无损,翻看防雷装置定期检测报告是否在有效期内,询问工作人员配电室安全防护措施是否到位,甚至现场考了考他们遇到雷暴天气的应急处置流程。
“说实话,以前总觉得防雷装置装好了就一劳永逸了,检测报告到期了也没太当回事,‘怎么会那么巧么’。”面对检察官的现场查勘,加油站负责人表示。
办案检察官介绍,核查结果印证了模型的预警:部分加油站的防雷检测确实超过了有效期,一些关键部位的防雷设施存在老化或维护不规范的问题。更令人忧心的是,部分工作人员对防雷设备的日常检查和紧急操作流程并不熟悉,安全这根弦,显然没有绷紧。
面对这些触手可及的安全隐患,检察干警迅速梳理证据,厘清监管责任,4月15日,向负有主管职责的相关部门发出检察建议:立即对问题加油站依法督促整改;举一反三,对全县必须安装防雷装置的建筑物、场所进行排查,消除安全隐患。
“这份建议书点中了我们监管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不是简单的‘问题清单’,而是开出了‘管理良方’,”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收到检察建议后,主管部门立即成立了专项检查组,对全县所有危化品经营单位,特别是加油站的防雷安全进行了彻底排查整治,建立全县的防雷安全专项检查和常态化监管机制,并加大了对企业负责人和员工的培训力度,确保安全责任落实到位。
6月份,检察官蒲汉杰带领办案组成员对县域加油站“回头看”时,确认检察建议所列内容已经整改到位。
蒲汉杰表示,将继续紧盯安全生产、生态环境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深化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的应用,加强与行政机关的协作配合,以小切口撬动行业治理的规范化。